在一期《圆桌派》节目中,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谈到一些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弊病时,一语中的:“有的父母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,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。”对于不少家庭来讲,孩子只有一个,小的时候爱得不可以,言听计从。等到上了初中学习重压大了,了解孩子不努力念书就上不了很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,会干扰一辈子,父母开始急。但这个时候,孩子到了青春期,已经开始逆反,管不过来了。这确实是一些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时的通病,他们对孩子小时候娇生惯养,以孩子为中心,什么都满足,让孩子培养了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。等孩子长大了,发现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,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可以,于是开始着急,却发现孩子根本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,问题当然也就改不过来。02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,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。孩子是家的二胎,男生,上面有一个姐姐。朋友因为工作忙,孩子是让爸爸妈妈帮忙带大,老人多少有一点重男轻女,对这个宝贝疙瘩是百般娇惯,从小是有求必应,当然孩子也就无拘无束。所幸朋友夫妇都是文质斌斌的君子,基因很好,孩子虽然调皮,但品行不坏。只是,孩子没培养好的学习态度,根本管不住自己,无心学习,两口子为此操碎了心。他们找老师,请家教,自己伴随,想尽了各种方法,但孩子是任你心急火燎,我自岿然不动,该如何还是如何。他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资金,大家也跟着着急想方法,但收益甚微。03
一年有四季,春种秋收,其实教育孩子也是有季节的,一旦错过了季节,也会徒劳无获。对于孩子的教育,需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1、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。假如孩子小时候能自己带,尽可能不要让隔辈人带。由于事业忙也罢,贪图省事也罢,除非家的老人是婴幼儿教育专家,或者对教育孩子有足够的认识,不然隔辈人都是特别过分娇纵孩子的,他们会无条件放纵孩子,在孩子最该培养规则意识的时候,却任其疯长,以后会变得没办法整理。更要紧的是,伴随也是一种亲情的投入,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亲近与认可,不可以只靠天生的血缘关系,要靠情感和时间的积累。大家对孩子从小少了伴随,他们对大家心理上的认可感低,交流起来有隔阂,也会对教育导致影响。2、尽快给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。李玫瑾教授说,对孩子在小时候该说就得说,该立规矩就立规矩,你别小的时候放开了宠,小的时候不同意他,他大不了躺在地上打滚儿,你等他十二岁了才不同意他就晚了。让孩子从小了解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。假如小时候孩子有了规则意识,那样整个成长过程会一帆风顺,假如小时候没规矩,可能需要用一生来纠正。这里面或许会涉及到一个问题,对孩子需不需要打。通常情况下,对于一个多大岁数的孩子,大人有足够的方法去规范他的行为,强制手段也有不少,用不到打的程度。当然,假如需要,偶尔打一次也未尝不可。应该注意的是,打只不过一种方法,目的是让孩子了解规则。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,他了解你的底线,不去触犯底线,爸爸妈妈自然也就无需去打孩子。就像成年人的法律,那些惩罚手段永远落不到大家身上,由于大家不去违反。3、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。
有的话,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你说了他会听,在孩子十五岁的时候你跟他说他可能跟你吵。孩子任性犯了错误误,五岁那年你在他屁股上踢一脚他可能立刻乖乖听话,十五那年他或许会离家出走。总的来讲,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是大家给他确立规则,处处按大家说的来,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开始逆反,大家要顺着他一些。特别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虽然心智并未成熟,但他自以为已经长大,听不进爸爸妈妈的话,容易走极端,管得太严厉,非常或许会出事。
4、要维持和孩子之间的交流。在同一期节目中,嘉宾马未都说,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必须要先站在他的一边考虑问题,获得他的信赖,然后再谈对错。由于孩子比较容易对你关上门,物理上把门关上好办,假如他的心门向你关闭不再打开,那就麻烦了。著名作家麦家,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就曾透露,他的儿子麦恩在初中二年级时忽然把自己封闭了起来,整整3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除去吃饭、上卫生间,几乎不离开一步。“你不了解他在里面干什么,而且他绝对不允许你以任何方法进他的房间,不然他一定会离家出走。”当孩子的房门和心门同时向你关闭,作为父母,那种无助、那种无奈、那种痛苦不言而喻。一个好的父母,应该是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,他们想和你聊天,想和你推荐心事。大家和孩子之间维持充分的交流,所有问题都会慢慢解决。04教育也是讲究效率的,有个词叫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,孩子小时候教育的一点点偏差,长大后可能就花非常大力量矫正。那是效率最低的教育方法。所以,大家应该看重孩子成长的刚开始阶段,如此会让大家的教育事半功倍。
当然,假如不幸错过了最好教育机会,那样,没太好的方法,只可以用更多的投入去慢慢弥补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